【旅行】柬埔寨 吳哥之行 (二) 吳哥寺/吳哥窟/小吳哥

柬埔寨 吳哥窟 倒影


「吳哥窟」(Angkor Wat) 事實上 並不是一個「窟」,但為什麼會翻譯成「吳哥窟」呢?這問題我直到回台後才想到,也沒辦法問當地導遊了。網路上有一說是粵語的音譯 ,wat 音同粵語的「屈」,可能在流傳之間從「吳哥屈」變成了「吳哥窟」,另外 Angkor 也是粵語發音才比較接近「吳哥」(以上說法是 Google 到的,真實度不明)。

在高棉語裡,Angkor(吳哥)是「城市」的意思,8~12世紀高棉古國建首都於此,這時期的高棉帝國通稱為「吳哥王朝」。Wat,在高棉語裡是祭祀的地方,即「寺」或「廟」,所以吳哥窟的另一種翻譯:「吳哥寺」,是比較能望文生義的,本文就暫且使用吳哥寺這個名詞吧。

吳哥寺佔地範圍遼闊,外圍還有寬敞的護城河環繞,儼然就像一座小城,與大吳哥城正好一大一小,所以也有人稱吳哥寺為小吳哥(城),不過它的作用並不是城,而是一座神廟,為印度教重要的神祇-毗濕奴神而建,據考古研究顯示後來可能也同時作為蘇耶拔摩二世的國王陵墓(不過尚未發現國王的埋葬處)。

以神廟而言,吳哥寺的規模實在是異常雄偉,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寺院。從衛星圖上清楚可見其廣闊程度。

Angkor-Wat
(截自 Google Map)

 

參訪吳哥寺的第一件事,當然就是要拍經典的吳哥寺倒影了(死觀光客…)。不過,光是要靠近吳哥寺,就不容易了,從看見外圍護城河起,即可體會到吳哥寺整個驚人的規模。

吳哥寺護城河

總算穿越了遼闊的護城河,這時還有一道入口塔門,進去後,映入眼簾的即是壯觀的吳哥寺了。看是看到了,不過,距離還是很遙遠,還得繼續沿著參道走上一段。

吳哥寺

緊接著,讓我們震驚的,不只是吳哥寺的宏偉,而是「慢著… 那塊綠綠的顯眼東西是啥?!」

原來,吳哥寺外觀正在做局部修護!! 因而那部分(西面入口,也就是大家拍吳哥倒影的那一側...)蓋上了顯眼的綠布... 古蹟的維護當然很重要,只是,難得來一趟的我們,也就此留下了點小小的缺憾。

吳哥寺

現在,是當地的旱季,晴朗的天空下,映照出清晰的倒影,天氣真的太好了,以致萬里無雲,如果有些雲彩的話,必定增添更多美感。日出的朝霞下的吳哥寺是熱門景觀,但我們此行沒有安排觀賞小吳哥日出,是比較可惜的地方。

來訪前看照片時,我以為映出吳哥寺倒影的水即是護城河,其實不是,護城河在距離較遠的外圍,廣闊的程度像是湖泊,而能映出倒影的是寺前的兩座小水塘,因為遠近差的關係 看似水塘比吳哥寺還大、距離建築主體很近,其實不然,實際在此才知其中的巧妙。

吳哥建築,與水有很高的關聯性,水與石頭輝映,造就了特殊的美感。吳哥建築都有水,水不但象徵印度教哲學的須彌山與大海的形象,在建造過程也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吳哥都城建立在廣闊的平原之上,但建築的材料則是遠從北方幾十公里外的荔枝山開採,切割出的巨石就是靠著運河的水力,才得以運送到遙遠的建築地點。另外,超大護城河也有著神奇的妙用,這點容後再述。

 

吳哥寺的外觀,可清楚看見正中央為最高的塔尖,四周圍繞個四個次高的塔,這正是印度教世界觀的形象-須彌山。

駐足一下之後,開始入內探訪,吳哥寺非常的廣闊,基本上是一個三層的金字塔,進入建築主體時,首先會看到最外層長廊佈滿的浮雕壁畫,繞行一圈將壁畫看完,也需極多時間,我們停留的時間太短了,沒有把浮雕看完。

吳哥寺
楞迦之戰中,猴子軍團擊破阿修羅大軍的場景(出自印度教史詩《羅摩衍那》)。因為迴廊光線的關係,壁畫好難拍喔,我的小 DC 跟兩光技術... 還是不要多貼圖獻醜好了...(囧)

 

接著往寺中心前進,步入第二層後,即看到拔地而起的高聳的中央神殿(第三層),要上第三層必須攀爬非常陡峭的階梯。原本的石階非常刺激,除了斑駁不平之外,可能還會有點滑,必須手腳並用,不過因為實在有點危險,目前已經不能體驗古高棉人戰戰兢兢攀爬神殿的感覺了,現在已在其中一側的階梯架設階板較寬的木梯供遊客步行,其它三側的石階禁止進入。

吳哥寺   吳哥寺

儘管木板階梯相對原始石階已好走許多,但高度仍是很陡,遊客都小心翼翼的抓緊扶手。

會造得這麼陡的原因,應該是為了盡量將神廟築高、更接近天吧。吳哥神廟的建築目的,顯然並不是便於人們使用,而是要表達對神的崇敬。

中央神殿,以前是只有祭司等重要人物才能進入的神聖領域...吳哥寺

中央神殿內原本是供奉婆羅門教的毗濕奴神,現在則改供奉佛像。
吳哥寺 

這尊臥佛後方的浮雕,看起來似乎是婆羅門教的神像...
吳哥寺

 

 

不得不說,吳哥寺真的很大,我都沒一層一層完整繞行呢,光是直上中央再折返就已經快鐵腿了...

吳哥寺

吳哥寺

 

對比於建築體的壯觀、結構的力量,精細考究的浮雕裝飾,又是另一番美感。宗教建築,好像應該要很嚴肅才顯得神聖,但吳哥的浮雕、塑像總在莊嚴中又充滿了活潑與創意,這些精巧的工藝技術,除了數百年經驗的累積,想必是出自非常幸福快樂的民族之手,才能創造出的動人藝術。

下圖中間的兩位仙女,手勾著手,另一手還邊撥弄頭飾。我最喜歡看各個吳哥建築的仙女跟女神雕像,因為她們的姿態總是被刻畫得相當曼妙... 絕對不是因為上空的關係。說到上空,我有特地問了一下,因為全年都很熱的關係,所以古高棉人無分男女,都是不穿上衣的...

吳哥寺浮雕

 

話說,最初勾起我對吳哥古蹟強烈興趣的,是國家地理頻道的某集節目:「遠古工程巡禮:吳哥窟」。

吳哥寺不只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蹟而已,更是一個了不起的工程,一個擁有具有高度精神文明與建築技術的民族的產物。吳哥寺和吳哥的眾多宗教建築一樣,使用的是很重的材料-石頭,而且堆疊到很高的程度,地基的穩固是很重要的,然而,柬埔寨是一個氣候乾濕分明的地方,一年有一半的時間是旱季,一半的時間是雨季,旱季幾乎不下雨,雨季的時間雨水又太多了,在這塊旱澇分明的土地上,吳哥寺的地基之所以能支撐這樣大型的建築,有個工程學上的巧妙之處。

答案就是「護城河」。護城河在雨季可以涵養大量河水,在乾季則補充地下水層的水分,讓地基維持相同的含水量,因此,雨季的時候不致於因下方地下水位上升而使建築陷入淤泥之中,到了乾季也不會因地下水層的乾涸而讓土壤過鬆,造成建物倒塌。

不過,當年的高棉人真的有這麼想到這麼深遠之處嗎?我想,這或許是個嘗試錯誤而存活下來的例子吧,這廣似水池的護城河,作用還是在象徵印度教的須彌海。要是吳哥寺當初沒有建造廣大的護城河,後人自然也就不用去研究它為何沒倒了(事實上吳哥的諸多建築中,有很多在經歷了數百年之後都頹圮了)。無論如何,在了解吳哥寺的建築構造及過程之繁複後,必須驚嘆於高棉人竟然有餘裕動用如此人力、物力與精密的規劃來建造這些建築,吳哥王朝當時的繁榮程度可想而知。

吳哥寺是吳哥建築的代表,也成為柬埔寨人引以為榮的輝煌歷史象徵,現在的柬埔寨國旗,就是以吳哥寺的意象圖作為主題,算是相當特別的國旗,可見它在柬埔寨人心中的崇高地位。

柬埔寨


延伸閱讀:

Dev's 旅讀筆記: 【旅行】柬埔寨 吳哥之行 (一)

Dev's 旅讀筆記: 【旅行】柬埔寨 吳哥之行 (三) 巴戎寺-微笑吳哥

Dev's 旅讀筆記: 【旅行】柬埔寨 吳哥之行 (四) 塔普倫寺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