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安倍經濟學」

2022年7月8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遭遇槍擊刺殺不幸過世。近期新聞不斷報導安倍晉三的生前事蹟與評價,安倍曾在2006年-2007年短暫擔任日本首相,又在2012年-2020年第二度成為首相,執政8年,成為日本在位時間最長的首相。

台灣及外國人多關注的是安倍的外交及國際戰略等領域,他算是日本政界格外具備企圖心及活力的一位領袖,勇敢嘗試開創很多新局面,特別活躍於國際場域,四方安全會談、印太戰略等影響當前國際局勢的大架構都是來自安倍的初始構想及大力促成;TP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後來更名為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 在原主導者美國因川普否定前朝政策而退出後,也是安倍領導日本一肩扛下領頭羊角色,才沒有功虧一簣。

我個人最感興趣的,是安倍的「冠名」經濟政策-「安倍經濟學」,這名詞甚至還有專屬的英文單字「Abenomics」,其主要內容是以很日本味的「安倍三支箭」來陳述 (據說是致敬毛利元就三支箭的典故?):

毛利元就-三矢之訓

第一支箭:大膽的金融政策 (總之就是寬鬆貨幣政策)

第二支箭:機動的財政政策 (總之就是擴大政府支出)

第三支箭:喚起民間投資的成長戰略 (總之就是改善商業經營環境)


細究內容,「安倍經濟學」並非什麼真的經濟學,「安倍經濟學」、「安倍三支箭」這些名詞,是巧妙的包裝方式,把一系列經濟措施包成朗朗上口的政策宣傳。當然,其中也是具備一套完整的論述邏輯。

但話說寬鬆貨幣政策跟擴大政府支出的財政政策,都是傳統刺激景氣政策的老把戲了。

在貨幣政策方面,日本已經貨幣寬鬆太久 (長期低利率),再用進一步的量化寬鬆等方式,讓原來的鬆還要再更鬆,但是否已經彈性疲乏?另外又以貨幣貶值來促進出口 (是台灣人熟悉的味道!),但也被批評容易引發各國之間競相貶值的匯率戰爭。

而財政支出方面,其實只能帶來短期效果 (「GDP=消費(C)+投資(I)+政府支出(G)+淨出口(X-M)」的數字遊戲,只要增加其中一項就可以提升GDP了好簡單不是?)。當然政府支出的標的如果是用在符合實際需求的地方,而非為支出而支出,還是可以帶來實質的效益,可是日本有缺公共建設嗎?而且為了填補擴大政府支出的財政缺口,又祭出「提高消費稅」的手段,不禁令人質疑兩個政策效果根本互相抵銷?

其實貨幣政策跟財政政策都是短期刺激政策,非長遠之計,都有「現在借的,將來總是要還」的隱憂。長期看來,三支箭中唯有與「結構改革」息息相關的第三支箭,才是較有開創性之處,要使一個經濟體長期脫胎換骨,就是需要那些將目標設定在調整體質的各項改革措施。

其中,「擴大女性勞動參與率」,就有命中日本經濟體質的要害,日本長期以來女性就業偏低,職場對於女性並不友善,尤其以已開發國家的水準相比;而此政策也是較容易在短時間內收致成效的改革項目 (相對於其他如人口老化、移民政策等更致命但難以處理的問題)。在推動後,其實還算頗有成效,數年內為日本的婦女勞動參與率帶來了顯著的提升

但安倍提出的結構改革,還是被普遍認為並不夠全面。

以結果論來說,日本經濟在此期間確實有日經指數大漲、失業率下降、大企業營運獲利成長等事實,但並未達成其原本設定將通膨率拉升至2%的目標 (長期通縮,被視為日本長期經濟成長疲弱的因素;或應該說是經濟成長低而呈現出來的結果),經濟成長率平均而言似乎沒有特別亮眼,也有人檢討這幾年貧富差距擴大了。最倒楣的是,2020年發生了無法預料的新冠疫情,大大衝擊人民的經濟與生活,日本政府初期對疫情的應對飽受批評,使得安倍下台時機並不算風光。

而安倍念茲在茲的2020東京奧運,更是歷經波折,在爭議下延後一年舉辦,所幸最後還算是順利完成,了結了安倍一樁心願。

當年安倍為宣傳下屆奧運在東京,親自化身馬力歐現身2016年里約奧運閉幕式,引發驚呼,經典的一幕!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