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醍醐味」

Icebreaker ship in Abashiri, Hokkaido, Japan

每個人對於「旅行」有著不同的期待與想法,有人想要輕鬆度假、有人想要挑戰自我,有人偏愛欣賞大自然鬼斧神工、有人喜歡的是不同國度的風土民情,在旅途上,你可以與形形色色的人互動,也可以專注於不斷與自己對話。當累積了一些旅行經驗之後,我們愈來愈知道自己的喜好,也會開始形塑出個人的旅行風格...


背包客vs度假客

我本來不知道自己是體力很好的人,直到多次跟家人或朋友一起旅行之後,才漸漸發現,原來自己相較於大部分人類來說算猛的:

一、很能走路,並且腳程很快。

二、平常就很少生病或受傷,沒有在旅行中生病及受傷的經驗;不暈車、不暈船、不暈機;去過海拔三千多公尺的庫斯科及四、五千的彩虹山後,印證了自己沒有高山症的體質。

三、不認床、易入睡、所需睡眠時數偏少。只要睡上四個小時隔天基本上都能正常行動,睡到六七個小時通常就會自然醒,所以可以很早起床。要是搭夜車、搭船過夜、長途飛機、紅眼航班、睡機場等,會稍微累一點,但對我來說都算不上什麼痛苦的事情,甚至還會覺得有點意思。

以上特質,讓我不自覺容易成為某一派旅行者口中的雷旅伴類型-「苦行僧」、「急行軍」😂

沒辦法,我就是能夠在不知不覺中高效地完成我的旅程。因此,成為一個獨行俠對我來說是最適合的旅行方式。在這種情況下不需要考慮其他人,不需要等待任何人,完全獨立自主。但至少,我是絕對不會成為控制狂,把自己的旅行方式強加在別人身上那種。

Travel - Rainbow Mountains, Peru
(旅行通常走安全牌的我,偶爾也會挑戰有一點難度的行程)


獨行vs結伴

當開始踏上旅行的路途,帶著熱情與期待,這時可能會想要找旅伴一同前行。但是,身旁的同行者卻總是不斷地干擾著,讓我們無法真正投入旅行的感受。尤其當已置身於陌生的國度中,卻被迫聽著對方談論著原本我們想要遠離的瑣事,我發現,這種旅行只是原本生活的延伸,跟我最想追求的那種「遠走他方」的體驗,有點不一樣。

但是我懂得自我調節,當我與其他人一起旅行時,我會切換模式。我將「結伴旅遊」看作是一種「社交活動」,此時重點在於藉著旅遊來創造與同行者的共同回憶,目的地和行程只是次要的配角而已,這樣的旅遊當然也有它的樂趣,因為有這樣的心態轉換,所以我不太容易因為什麼關於旅行方式的堅持或不合,而跟旅伴吵架、鬧翻,我會成為一個配合度滿分的好旅伴。

回過頭來說,我個人還是更偏愛獨自旅行。只有獨自踏上旅程,我才能夠真正沉浸在旅程本身,並且讓自己獲得最大的感受。這時,旅程本身才成為真正的主角,而人則成為了旅程的一部分。

孤獨感,對於內向的人來說,不構成問題。

當然,如果有那種與自己旅行方式契合的同伴,我也很樂意一起出發。那樣的旅伴,可以讓我們一同專注於心所嚮往的旅途,而不是又把原來日常生活的煩瑣,帶到旅行之中。


觀察家vs出來玩就是要交朋友

在旅途中認識很多其他旅人或到處跟當地人結交朋友,對我來說有點難度,因為我的輕微社恐,使我不擅長主動與陌生人交流。

對於那些可以輕鬆地認識新朋友的人,我感到羨慕,畢竟善於打交道真的可以帶來許多好處。但我也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體驗和樂趣。對我來說,可以擁有一段屬於自己人生中難忘的記憶,放下所有的束縛,讓自己的感受成為最重要的主角,那種可以讓我成為最真實的自己的體驗,已經是踏上旅程所能帶來最美好的事了。

作為一個內向的人,我並不會像一些背包客一樣,在旅行過程中認識很多人,到處跟人打成一片。然而,當有人主動跟我交流時,我會非常感激。我享受獨自旅行的樂趣,也願意分享自己的旅行體驗。

Travel - Giza, Egypt
(在金字塔前頻頻被對外國人好奇的埃及民眾要求合照;Tips: 埃及騙子通常是男的,對女生可以放下戒心😂)


過程vs目的

前往目的地的過程,對我來說是旅行極為重要的部分,甚至可以說比目的地本身還重要。

你不覺得,那個長途跋涉、漂泊、移動的過程,才是所謂「旅行」的本質嗎?

我很珍惜這個「過程」,最期待的不是目的地,而是將期待放在路途上,這樣的心情,讓我在前往目的地的途中,能夠盡情地感受旅行的樂趣。即便有時抵達的目的地沒有如期望中美好,我也不會感到太過失望或抱怨。因為,我始終能夠感受到旅途的實際體驗,發現更多的可能性與驚喜,而意料之外的收穫往往就是發生在路途中。

Travel - Bali, Indonesia
(租機車在峇里島鑽遍田野小路,是一段難忘的回憶)


即興漫遊vs按表操課

有些人喜歡詳盡地規劃旅遊行程,規定每個景點和用餐時間、哪些景點一定要去到、哪些餐廳一定要吃到,行程表甚至媲美企畫書。

而有些人則主張走就走,不做規劃,認為即使旅行全程都在迷路也很有趣,甚至還有人是對於詳細規劃派存有一種不屑的態度。

我則採取介於兩者之間的方式,擁有一個大概的行程概念,但不會太過詳細。

我的行程規劃可以用堆積木來比喻,每個「地點+交通」或「活動」都是一塊積木,一天的行程則是由幾塊積木所組成。在安排行程時,我會優先考慮最想去的地方,這是第一層積木,其次是其他想去的地點,並隨時保留一些備用的選項,有餘裕自然就會多堆上幾塊。有時候可能因為意外情況或個人偏好而改變行程,但只要符合「當天最晚必須何時抵達某個地點或回到住宿處」的前提(通常是因為受限於交通工具的時間),就可以根據當下情況和心情來決定去哪裡、做什麼事情,不同天之間的行程也可以因天氣或各種理由作調換,通常最後實現的旅程不會完全都跟事先設想的一樣。

雖然旅遊行程是有事先計畫的,也會查好交通方式而且可能不只一種,但實際上可能會有很多變數影響,如天氣、交通狀況等,所以我會保留彈性調整的空間。這樣一來,旅遊過程中就不會因為一些阻礙或突發狀況而感到焦慮或失望,而可以更加輕鬆地享受旅行。

Travel - Teotihuacan, Mexico
(轉機途中查到有一個離城市很近的歷史景點,於是意外撿到一個世界文化遺產,還超壯觀)

讀萬卷書vs行萬里路

對我來說,行前做功課是旅行的最大樂趣之一。

我喜歡在旅行之前,先對要前往的地區或城市做基本的調查與認識。這個認識的過程,可以長達一年的時間(端看對這個地方的興趣濃厚程度)。比如,若明年我打算前往埃及,我現在就已經開始沉浸在埃及的世界中了,我會興趣昂然地去看各種關於古埃及的歷史、神話、中世紀西方對埃及古文明考古的經過、伊斯蘭文化和埃及的政經現況;或者,下個月我要去首爾旅行,我就會不自覺不斷去觀察首爾的地鐵圖,熟悉整個城市各區域特色、地鐵路線,背個韓文40音、學幾句韓語等等。

好像變成「實際前往旅行」只是我探索這個國度的最後一個環節而已

也是因為這樣,我曾經去過的地方,都會對其歷史、地理、自然、文化及現況有一些基本的背景知識。這樣的認識,讓我在旅行過程中,更能夠感受到當地的氛圍與文化,而旅行就是拿這些書本或網路上的資訊去對照實際體感的過程,過程中有印證背景知識的時候,也會發掘很多已知之外的東西,還會發現更多與本來想像中不一樣的地方。

當然有時只想無腦出發,也沒什麼不行,但我深深覺得,或多或少,經歷這樣的過程,更能在一次又一次的旅行之後,建構出自己的「世界觀」,讓自己逐漸成為更有洞察力及包容心的人。而這就是我心目中,旅行的「醍醐味」。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