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谷」(Valley of the Kings),或譯為「國王谷」,位置在路克索對面的尼羅河西岸山間的一處谷地,這邊是古埃及「新王國時期」的法老墓葬之地。
帝王谷已知有超過60個陵墓,依發現順序編號為KV1~KV65,主要是法老的墓地,也有部分是法老的妻子或兒子之墓。
各墓穴是輪流開放的,購買帝王谷的門票,可以從當日有開放的墓穴之中選擇其中3個進入參觀,另外有3個墓(KV9拉美西斯五世及六世、KV17賽提一世、KV62圖坦卡門)是單獨額外售票。
既然只能選3個,那就儘量選擇墓室愈大、壁畫愈精采、保存愈好的墓,CP值較高(但也要看該墓在你去的那天有沒有在開放名單之列):
綜合網路資訊,最為熱門的是以下幾個:
KV11拉美西斯三世(公認CP值最高的一個)
KV6 拉美西斯四世
KV8麥倫普塔
KV34圖特摩斯三世
也有人建議可以挑選不同時期的墓,有區別度,可以看到較為不同風格的內容。
或是你較懶,可能會想選距離入口較近的幾個,因為有些墓要往上走很遠...😂
反之,若不喜歡洶湧人潮,或許也反向操作避開KV6、8、11這幾個?(因據說這幾個通常是旅行團會帶進去的)
當日從市區搭車經歷一段不短的距離,到達西邊帝王谷的大門門票處,進入之後,還需要搭乘一台內部的「遊園車」開一段上坡路載進谷地深處,這邊就有幾十個地下墓穴的入口。
一樣是法老陵墓,在吉薩那邊是世界奇觀等級的超巨大金字塔,在這邊卻是藏身山谷、埋進地下的墓穴,為何會有這樣的差別呢?
話說,建築金字塔的時代是較早期的「古王國時期」,當時的首都在吉薩附近的「孟菲斯」,但因這些金字塔太過顯眼而招惹盜墓者覬覦,所以到了後來首都在「底比斯」(就是現在的路克索)的「新王國時期」,法老改為選擇死後葬於底比斯附近低調隱密的帝王谷作為安息之地。
雖然即使如此,到後來帝王谷的墓還是大部分都被盜得一乾二淨,這又是後話了...😂
▼下圖正中央可見遠方的山脈最高峰古恩峰(al-Qurn),高聳的椎形被認為形似金字塔,有推論就是因此而選擇這邊的谷地來做為新的法老墓葬地。
帝王谷的山谷中央通道,現場氛圍是這樣。光看照片都可以隱約嗅到一股濃濃的烤焦味了吧,的確,毒辣的太陽在毫無遮蔽之下,害我當場以為來到西遊記裏面的火焰山。然後當時是1月冬季(算吧?埃及緯度明明跟台灣差不多啊),我無法想像6、7月夏天來會是什麼感覺。
帝王谷的獨特意義,主要在於其他地方是看不到像這裡如此大規模保存完整清晰、色彩鮮豔的浮雕與壁畫、古埃及文字雕刻的,這邊所留下的大量資訊,不但深具考古價值,對於觀光客來說也是非常搶眼球的景觀。就像俗話所說,內行人看門道,而外行人光走馬看花也是非常熱鬧。
一踏入各個法老墓室,在幽暗狹窄的密閉空間打燈之下,竟產生一種炫目的迷幻感,彷彿進入某種時空結界的奇幻感受...
這邊推薦一個網站,想看帝王谷墓室內部氛圍,可以參考:
KV9 (拉美西斯六世)https://www.360cities.net/image/ramesses-vi-kv9-valley-of-the-king-egypt-luxor-amp-karnak
KV11(拉美西斯三世)https://www.360cities.net/image/tomb-of-ramsses-iii-kv11-valley-of-the-kings
KV17(賽提一世) https://www.360cities.net/image/seti-the-first-burial-chamber
恐怖的「圖坦卡門的詛咒」
圖坦卡門本來在古埃及的數千年歷史之中並不算重要,但因為他的墓在1922年被發現時,不但其本人的木乃伊還完好安置在華麗的黃金人型棺之中,還被戴上一面黃金打造的精細面具,而且整座墓室中數千件的陪葬品極其罕見地完在,成為了珍貴的考古材料。其中價值不斐的「圖坦卡門的黃金面具」,更是變成古埃及文明最知名的象徵意象之一。
而圖坦卡門之墓的發掘,衍生了「圖坦卡門的詛咒」這一傳奇故事,在當時媒體的推波助瀾之下,讓圖坦卡門成為最為家喻戶曉的埃及法老名字,也點燃普羅大眾對於神秘埃及古文明的濃厚興趣。
西元前1332年,年約9歲的圖坦卡門即位成為法老,但他僅活到18、19歲就過世了,從其木乃伊檢測發現,圖坦卡門有畸形足與脊椎側彎,很可能是因為古埃及王室盛行的近親通婚,造成基因缺陷。有人認為他是被謀害身亡,但近期研究發現他自小就體弱多病,而且左腳有長期受傷,還患有多種瘧疾在身,以上種種,都成為了可能的死因。
圖坦卡門之墓在1992年被英國考古學家發現,進而挖掘出來。但在其後的幾年之間,歐美媒體報導了多起「參與過挖掘圖坦卡門之墓的22個人,在幾年之間卻都一一遭遇疾病或厄運而離奇死亡」的新聞事件,因而被人們廣泛熱議,被認為是因為他們打擾了法老的安息,而受到了法老的詛咒。
然而法老詛咒到底是否真有其事呢?
真相一、以訛傳訛的故事版本中,經常提到考古團隊在挖掘圖坦卡門之墓時發現墓中刻有「誰擾亂了法老的安眠,死神將張開翅膀降臨他的頭上」的詛咒文字而感到毛骨悚然,不久之後就開始有人死去。然而事實上圖坦卡門之墓內並無任何涉及詛咒的文字。
真相二、據近年研究,被報導為「受到詛咒」之人中,最早死亡的赫柏特伯爵(George Herbert),其死因有可能跟接觸木乃伊身上與墓穴空氣之中的真菌而致病有關。
真相三、參與挖掘圖坦卡門之墓的人「全都」死於非命或慘遭厄運,是錯誤的。事實上參與挖掘的人數有50多人,而其間曾進過墓穴的人數更是多到不計其數,並非只有媒體們報導所稱,只有22人進去過、而那22個人剛好全部死於非命或下場悽慘。更何況,在進過圖坦卡門之墓許多年之後才發生意外的人,硬要扯上當年的法老詛咒,應屬牽強附會。
大名鼎鼎的圖坦卡門之墓,就在帝王谷
還有一個說法,講說圖坦卡門墓之所以能夠數千年不受侵擾,就是因為有法老的詛咒在保護。
如果不是因為詛咒,那為什麼圖坦卡門的墓可以經歷數千年卻能夠完整保存如初呢?普遍認為是他的墓室位置因為剛好被其他後來蓋的墓擋住,一直沒有被盜墓者發現。但也有看到新的說法,說其實這個墓還是有被盜過的痕跡,只是因為陪葬品太多才沒有被搬空。
▼圖坦卡門之墓,在帝王谷的墓地編號為 KV62,從編號就看得出是很晚才發現的一處,不過到了帝王谷一般其實並沒有特別將 KV62 列為必訪,因為其真正珍貴的陪葬品文物如黃金面具、黃金棺材等,以及法老的木乃伊等,都被收去開羅的「埃及博物館」保存了,所留下空空如也的墓室本身,則是帝王谷眾墓之中較小的一個,壁畫雕刻相較其他墓室而言也較無獨特看點。但故事性滿點就是了,抱著朝聖心態也是可以一窺。
女法老哈姬蘇留下的「哈姬蘇神殿」
看完帝王谷,我們來到山下的「哈姬蘇神殿」,這座建築是整個路克索西岸最顯眼的地標。
整個建築主體是沿著山腳邊緣,順著坡度蓋成三層平面,中央通道沿著階梯逐級而上。
▼牆面被重建得極為平整滑順,以致於遠看之下還以為是什麼新的建築(例如飯店、遊客中心之類的😂),個人總覺得有點介意......
這座建築,準確地說,應該稱為「哈姬蘇葬祭殿」("Mortuary" temple of Hatshepsut),是新王國時期第18王朝法老「哈姬蘇」為自己修築死後接受祭祀使用的祭殿。
哈姬蘇(「Hatshepsut」這名字有好幾種拗口的中譯如「哈特謝普蘇特」等,我選擇使用較好念的「哈姬蘇」),是一位女性法老。她並非古埃及歷史唯一或第一位女法老,但第一位女法老「索貝克內費魯」是在第12王朝衰微時期作為男性的臨時替代品僅短暫在位3年多,存在感低也沒什麼建樹,哈姬蘇則是歷經長達21年的統治期間,將國家治理得繁榮興盛,甚至有研究認為這位女法老本人曾經親上戰場御駕親征。
哈姬蘇原本是法老「圖特摩斯二世」的王后,圖特摩斯二世死後繼位者「圖特摩斯三世」(非哈姬蘇親生兒子,而是其他后妃所生)年僅兩歲,所以哈姬蘇就以先王之后身分攝政、實質掌握朝權,攝政幾年後她就直接將所有法老象徵冠在自己身上,名義上與年幼的圖特摩斯三世並稱統治者,當然實質上則是由哈姬蘇獨攬實權。
但哈姬蘇死後,她的相關歷史有明顯被後世刻意抹除的跡象,例如她的雕像遭受毀損、一些事蹟被竄改成其他法老的功勞(這一點也導致三位法老期間的相關紀錄資料有前後矛盾混亂的現象,造成考古學家研究上的困擾),有人認為只是繼任者搶功勞為己擦脂抹粉,也有人認為是因為「一位雄才偉略的女性統治者」並非當時社會的父權體制所能見容。
▼哈姬蘇神殿的第二層,有一整排的哈姬蘇法老雕像,與其他法老一樣,是以戴著假鬍鬚的雄性形象來塑造。
▼猜測入口大道原本應該是也是兩排放滿人面獅身像。
▼坡道兩側護欄裝飾著象徵鷹神「荷魯斯」的獵鷹雕像。
哈姬蘇神殿深處有一間供俸女神「哈索爾」(Hathor)的聖壇,政教合一的古埃及,歷任法老都會將自己連結一個埃及神祇,以神化自己樹立統治的神聖性地位,而女王哈姬蘇自然就是以女神哈索爾作為自己的化身。
整座神殿有許多壁畫浮雕刻畫哈姬蘇的各種歷史與事蹟,或是藉由一些相關神話來彰顯哈姬蘇的王權。
0 留言